作为正史的《资治通鉴》,记载上至战国一直于五季,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兴亡大事,其中重点记载贤君令主、忠臣义士、志士仁人的文治武功。书中对各位皇帝的功劳评价各异,但有一点是共同的,就是对大臣尽忠谋国、犯言直谏;能虚心纳谏、集众人之智以治国的皇帝大都给予正面评价。
所以后代文人构成根本共识,把能否虚心纳谏作为权衡一国皇帝的襟怀和气度的参照、并将此行为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之道载入历史,并立华表以彰显并倡导此意。
就像几十年来我们不断倡导并践行的“批判与自我批判”传统,也是局部吸取并传承了该传统文化的精义。